写在第100篇文章

写在第100篇文章

随便写一写..回顾一下这几年..

大二暑假的时候一心想着出国逛一逛,本来做一些大二的时候做了一些简单的燃烧方面的东西,联系各种老师推荐去国外高校暑研,结果都不太顺利. 最后给了当时还不认识的老板发了一个微信,问有没有熟悉的国外课题组能让我去参观学习一下. 结果老板当时就说可以,聊一聊跟我说美国现在不太安全,签证也不太好办,日本和香港你挑一个吧. 我说那就去日本吧. 老板说不过东京大学现在不太方便,我有个学生现在在那里交流 (那时候还不知道是HL师兄),我想想哪里比较合适给你推荐一下. 三天后转给了我Komiya老师的邮件,暑假就去仙台🗾呆了10周. 两个月里Komiya老师和实验室的同学非常照顾,工作上每天都可以交流讨论,介绍日本的各个方面,一起去合宿、泡温泉、烤肉..

TOHOKU

周末的时候就一个人背着背包坐着火车🚆或者巴士🚌去附近的城市和景点逛逛,石卷、田代岛、藏王、御釜、松岛.. 拉面、牛舌、烤肉、牡蛎、刺身.. 大概是过得最轻松的一段时光,不用担心成绩、结果、能不能毕业.. 甚至比高考后的两个月还要放松,还幸运地赶上了仙台七夕祭 (..可惜只有自己一个人,只能拿着ビール看着穿着和服的情侣们了)

在那里做一些扩散过程的测定和扩散系数反演的工作. 因为之前已经毕业的日本小哥是用的Python做的一些图像处理,也正好有机会学习一下Python. 在电脑💻桌面上偶然发现了.ipynb文件,从Google "如何打开ipynb文件开始",开始接触Anaconda和Python. 本科时候郑莉的异常枯燥的课程对程序和计算机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不过Jupyter系列让我感觉哇他们好酷. 村上春树说,“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 虽然知识和技能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但还是没从学校中学到..

刚开始的时候对Python的机制完全不清楚,用列表去作迭代,算的时间非常非常长.. 后来偶然在知乎朱卫军军哥的文章 numba,让python速度提升百倍,才发现原来这么做是完全不对的. 后来关注了军哥的公众号Python大数据分析,加了军哥的微信,偶尔请教一些学习Python遇到的问题. 直到有一天军哥跟我说他准备搞个知识星球,希望我能在里面跟大家记录分享一些自己学习Python的过程. 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记录和整理自己的学习过程. 直到有一天,突然想起来大一的时候好像注册过一个公众号,于是就有了最早的python学习这篇文章.

也没想着有人会看,所以前面很多文章的封面都很随意.. 从Python相关的东西开始,慢慢也开始整理记录其他的东西,Latex,Linux...乱七八糟的东西. 算上这篇推送,正好记录了一百篇了.

很多选择是完全看不到它会产生什么一系列的影响的.. 本来也没想着要考清华,结果上一届考的太好了,清华给了几个暑校的名额,结果我的排名正好是名额分配中的最后一个. 去了清华,呆了一周,跟当时几个大二大三的师兄师姐 (现在他们也都基本毕业结婚了)在紫操夜聊.. 回来感觉也可以试一下.. 高考结束后学校说领军的初试过了,让去参加复试. 本来觉得也没参加过什么培训和竞赛,也没太当回事. 第二天去参加考试,之后也就忘了这件事了. 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说复试成绩很好,让去北京参加现场面试. 去了之后跟着专家教授胡言乱语一通,坚持着“一定要回去建设家乡,坚持去祖国需要我的地方”的中心思想,让教授们非常感动,折腾到最后混到了20分的加分. 最后高考正好考了678压线,几经辗转到了清华.

刚到清华的时候,..上课听不懂,尤其是机械制图.. 英语课上不敢说话.. 分光计实验做到11点也做不出来,没有两个舍友帮忙篡改数据就完全回不来了.. 不过一直有在坚持跑步和运动,每周去练习两次karate,身体和作息大致还算健康,心态也不至于有太大的问题,算下来到现在也有跑了差不多3000km了. 从村上和古龙的书中得到过许多鼓励和触动,大二从Komiya老师那里回来,慢慢不再主要为了“防止溺水”和竞争去学习一些东西,每天晚上读一读Fluent Python,记录学习笔记,感到每天都是在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也不太在乎是不是对以后有用. 反而很多事情又变得顺利许多,大概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几年过去了想想大一的时候,多少也有些长进. 现在再看很多super stars,也不会再太多care了,只能把手头上的事情尽量做好一点.

所谓人生便是这么个东西,一如植物种子被不期而至的风吹走,我们在偶然的大地上彷徨。

偶尔会想着是当初要是没在高二暑假来清华逛一逛,不知道现在会在哪里做什么工作. 或者暑研被拒了之后没再找别人或者找的不是老板,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呆在现在的实验室,还能不能留下一些整理记录的习惯. Komiya老师在那边说他和老板关系很好,可以回去和老板再做些东西,于是从日本回来就开始跟老板做超临界煤油热物性的项目. 虽然这个项目和现在做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不过多少也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科研训练. 现实中不可能完美尽善,不变得更坏已经很好了.

从远处看,大多数东西都美丽动人

去哪里都是围城,想要过得更开心点只能先从自己改变起了.

大概愚钝的人有愚钝的学习方法,自己从整理和记录的过程学习到很多东西. 其实输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费曼技巧 (Feynman Technique). 它的核心是说,如果你不能向别人讲清楚一件事,那么你其实没真正搞懂它. 当看过浏览过一些东西的时候,很多概念在脑海中都是混乱的,不成系统的,这些东西在大脑里浮光掠影地留下一下印象,并没有成为自己的理解的一部分. 只有当有意识地去思考、去组织这些概念的时候,用自己的语言把他们重新输出之后,才大概可以说这些东西成为了自己思维的一部分. 向别人讲清楚一件事只是一种方式,关键是要驾驭思维去系统地思考和组织某个目标. 毛主席说过,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费曼技巧就是实现由感觉到论理的认识的一种手段. 这么看来高中时很多学生买的所谓满分笔记,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笔记只是在自己输出的时候才有它的最大的价值,光去看这些就像买椟还珠. 小平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观点,

在我看来,数学书(包括论文)是最晦涩难懂的读物。将一本几百页的数学书从头到尾读一遍更是难上加难。翻开数学书,定义、公理扑面而来,定理、证明接踵而至。数学这种东西,一旦理解则非常简单明了,所以我读数学书的时候,一般都只看定理,努力去理解定理,然后自己独立思考数学证明。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百思不得其解,最终只好参考书中的证明。然而,有时候反复阅读证明过程也难解其意,这种情况下,我便会尝试在笔记本中抄写这些数学证明。在抄写过程中,我会发现证明中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于是转而寻求是否存在更好的证明方法。如果能顺利找到还好,若一时难以觅得,则多会陷入苦思,至无路可走、油尽灯枯才会作罢。按照这种方法,读至一章末尾,已是月余,开篇的内容则早被忘到九霄云外。没办法,只好折返回去从头来过。之后,我又注意到书中整个章节的排列顺序不甚合理。比如,我会考虑将定理七的证明置于定理三的证明之前的话,是否更加合适。于是我又开始撰写调整章节顺序的笔记。完成这项工作后,我才有真正掌握第一章的感觉,终于送了一口气,同时又因太耗费精力而心生烦忧。从时间上来说,想要真正理解一本几百页的数学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真希望有人告诉我,如何才能快速阅读数学书。

门槛有些高实在静不下心去看的东西,抄写可以强迫自己去输出和思考,刚开始慢一点扎实一点,后期自然就会快起来了. 从0开始学Anaconda、Python的时候,看很多东西都像天书一样. 静下心来一点点去学习整理,两年过去了多少也算有了一些认识和概念. 刚接触非傅里叶导热的时候也是类似的过程,大概所有事情都满足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没有绝对困难的和不可能理解的内容,只是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还不了解的东西时,还不足以支撑自己能够构造出一个逻辑闭环去理解它. 只要思路没问题,最后都是时间和积累的问题,只不过有的更长些,有的更短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或许面对新的问题时也不至于焦虑,也能更有勇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