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存在主义

科研 存在主义 鸭子类型

改完文章的前半部分,还剩下半个小时去吃饭,不知道要干点什么,再做一点书籍的摘抄和整理。

之前看到一个回答 作为审稿人,如何评价一篇论文的novelty,其中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文章写多了你就会发现,所谓的novelty根本不太重要,一大堆文章就是在已有方法上修修补补,创意改进非常小,但别人一样可以发顶刊。但是,请大家也不要把所谓的发文章,说成是学阀一手遮天,使劲灌水,而优秀青年,因为自己单位不出名,通讯不是大牛,所以才被打压。这种现象即使有,也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有些人就是生下来在罗马,所以命不好生不到牛组的人都不要写文章了?

我认为,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把故事讲好,逻辑环环相扣,让人读完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就成功了。也就是说,文章本身的文学性可读性要大于所谓的novelty。相反,一篇文章如果创新特别多,它反而不是好文章。就算是母语者,也没办法让读者明白你文章的贡献在哪里。

具体来讲,一篇文章最重要的problem,比如做你现在不做tran-ancestry就是不紧跟热点。如果你去Nature Genetics网站一看,会发现至少一小半的文章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这个道理不仅在商业领域适用,在学术圈也一样。第二就是要distinguish你的方法和已有方法的不同!只需要抓住一两个点使劲「吹」,并且「吹」得清楚明白。第三点就是文章的各个基本要件都需要有,不要让觉得你在偷懒。读这样结构的文章,真的是神清气爽。

反正到现在,我对的认识就是seller。很多时候我并不相信我做的东西有多大作用,或者说我的文章都是这样的,写多了麻木了。我的任务就是包装它,把它卖出去就行了,做好我刚刚列举的123点。也如上面提到的,文章与文章之间的竞争真的不在于novelty,而在于文学性可读性。再加一点,如果你研究问题找好了,按我建议的123点开始写,我不觉得文章会平庸啊 。

有一个评论说是“歪理还说的振振有词,果然掌握了精髓”,其实上面这个回答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你怎么评价一个工作的好坏?我完全同意读到了一个结构清晰贡献明确的工作,它就是一个好工作,难道有所谓的两种科研,一种科研的出发点是做出真正有用的工作,另一种科研的出发点是写出好的文章,最后它们产生的同样的结果,前一种科研的档次就更高嘛?

当看到一只鸟走起来像鸭子、游泳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那么这只鸟就可以被称为鸭子。

这和 复读齐泽克:不要“做自己” 里面说的内容很像,拉康说,成功的精神分析往往意味着穿越基本幻想,什么是基本幻想?简单来说基本幻想就是幻想着存在一个真正的“我”,当你明白了“真我”并不存在时,你就找到真我了。做自己的关键在于,放弃“做自己”的想法,不要幻想面具背后有个真我。幻想结构起了现实,如果你把幻想拿掉,现实也会消失,你就是你的面具,面具背后空无一物。

所以并不是出发点成为某种本质,已经先前决定了科研的价值,只有好的工作和坏的工作。为了写一篇好的文章而去进行工作,这个目的本身就会让你思考这个工作的逻辑是否通顺,是否要在哪个地方补充一些实验和说明,才能让结论看起来更合理,而这种修改本身就促进了一种更好的科研。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萨特写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一个十分宏大的主题:获得自由意味着什么。

自由,在萨特看来,位于人类所有经验的中心,正是这一点,才把人类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其他事物只能在某处待着,听凭摆布。萨特相信,就连人之外的动物,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在听从塑造了它们那个物种的本能和习性行事。但作为一个人,我根本没有预先被决定的本性。我的本性,要通过我选择去做什么来创造。当然,我可能会被我的生物性影响,或者被我所处的文化和个人背景等方面影响,但 这些并不能合成一张用来制造我的完整蓝图。我总是先我自己一步,边前行,边构筑自身。

萨特把这个原则变成了一句三个单词的口号——“存在先于本质”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在他看来,这个信条便足以概括存在主义。不过,它虽有简明扼要之优,可也有不易理解之劣。大概来讲,它的意思就是,发现自己被抛入世界中后,我会持续创造我自己的定义(或本性,或本质),但其他客体或生命形式却不会这样。你可能认为你可以用一些标签定义我,但你错了,因为我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断地通过行动创造自身,这一点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的人类境遇之中,以至于在萨特看来,它本身就是人类境遇,从有第一缕意识那一刻开始,直到死亡将其抹去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