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改完了!这周随便看看,下周再进行下一个项目吧。
改革派的历史故事.. 主要的时间发生在文革结束到六四事件期间,也就是从1976年10月6日的怀仁堂事变粉碎四人帮开始,到一九八九年6月赵紫阳下台,江泽民接替,之后的历史就相对熟悉一些了。
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华国锋继任了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他提出了两个凡是,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领导地位由邓小平替代,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种全会上被迫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到六四事件为止,三个代表性的改革派就开始工作了,这也是一般认为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这时候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赵紫阳担任国务院总理,胡耀邦担任总书记。在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1986年的小六四:八六学潮,胡耀邦下台,赵紫阳接任总书记,李鹏成为了总理,直到1989年胡耀邦去世,六四事件爆发,赵紫阳下台,李鹏宣布武力清场,过渡到第三代领导人集体。
为什么第二代班子要推进改革呢?因为第一代班子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新中国建设的,然而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
-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 文化思想的专制统治
- 以阶级为基础的暴力、清洗和流放
这种完全依赖于高层个人好恶的政治模式具有相当程度的危险性,49年到76年发生了很多运动,
- 50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胡风等人的文艺理论被认为偏离毛的红色文艺理论,被高层定性为反革命,清查了2100多人。
- 57年,引蛇出洞后的反右运动
- 57年大跃进、58年人民公社、59年总路线,统称为三面红旗,总之就是在集体所有制下试图飞速发展,最终导致了三年自然灾害,浮夸风、758水库溃坝、农业生产陷入困境的一系列问题,导致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对刘少奇产生不满,导致了63年的小文革四清运动,意图反修防修,防止演变,最终导致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
所以到第二代领导人手里的,是一个政治、经济、思想全方面混乱的局面,怎么让国家恢复正轨,摆脱思想的混乱,经济发展起来,是第二代领导人面对的首要问题,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但改革又面临着稳定性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改的不好就会像苏联的结局一样。随着不可避免的开放,大家见到外面的更好的环境,意识形态终究是难以维持的,但是刚刚改革的时候,必然会夹在意识形态的困境里,每干点什么,就可能被说成是右倾和修正主义;改革也不能一步走到底,彻底从计划走向市场,可以每天吃一片药吃10天,但是不能够一天灌下去10片药,所以也一定会存在过渡时期的次最优政策比如双轨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也必然存在镇痛,如果说问题是什么,似乎每一次阵痛都让广大人民承担了,不论是价格闯关还是国有企业改革。
探寻改革方案,重要的是到底改什么,就像拿到一个全新的项目,关键是先有些整体的思路做点粗糙的架子,才会有扶手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伊始可以看作是赵紫阳在四川的试点,从1976年开始,赵紫阳担任四川省委书记,任期内作出了扩大自主权为内容进行改革试点的决策。扩大农民和企业的自主权,放宽政策,
这是使改革进入经济生活的实质性的一步,也是赵紫阳走上改革之路的起点。作为改革家,他的使命就是推动党和国家向农民和企业让步,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推动“经济外的行政强制因素”向“经济的主体”让步。
赵紫阳创造了一些基本试点方案,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想“松绑、放权、让利、搞活”等一组词语,取得了一系列很好的效果,
在四川任职期间,赵紫阳全力投入恢复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在农业问题上放宽政策,提倡发展多种经营,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显著成果,1977年相较于1976年,四川全省粮食总产量增长10%,1978年下半年,农村政策进一步放宽,将农民的自留地面积扩大至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并支持农民包产到户。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赵紫阳又率先在四川进行了全国最早的人民公社改建乡政府的试点,为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人民公社制度提供了经验,他领导的四川与万里领导的安徽遥相呼应,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并取得很好效果。当时有顺口溜:“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
赵紫阳在四川进行农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探索工业改革,他在工业上实施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方针和相配套的14项政策使试点企业真正成为主体,释放了企业的活力,为促进工业发展,又出台了对新的社队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三年内免征所得税,对政策性亏损的产品实行定额补贴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积极促进了四川工业生产和商业流通服务的恢复和发展。试点企业的总产值、实现利润、上缴利润增长幅度均有显著提高。
赵紫阳的四川改革也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样板,1978年和1979年,胡耀邦、赵紫阳相继进入政治局。1980年2月,二人同时进入常委,胡任总书记,赵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副总理(代总理),总理,新中国的改革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