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HEMT的双热源模型

GaN-HEMT的双热源模型

Chen X, Boumaiza S, Wei L. Modeling Bias Dependence of Self-Heating in GaN HEMTs Using Two Heat Sourc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2020, 67(8): 3082-3087.

感觉是很适合和之前的工作结合的一个工作,这个工作的出发点是已有的单纯的热模型是没法考虑bias dependence的,而考虑bias dependence需要较为复杂的电热联合模拟. 同时,即使基于傅里叶定律,目前还没有关于对GaN-HEMT自热的bias dependence定量的研究. 作者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双热源模型,可以通过单纯的热仿真来模拟不同bias下的温度场及结温的差异情况,模型可以适用于不同栅极-漏极-源极长度以及不同GaN厚度的情况. 这个模型需要器件的输出曲线作为输入.

双热源模型

这个工作最初的想法大概是GaN-HEMT channel中的产热分布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尖峰,除了Gate下面靠近Drain的一侧有一个尖峰外,其余部分基本都是低水平的均匀分布.

于是作者把沟道内的产热划分为两个区,每个区内都是均匀产热,HS1覆盖了整个沟道区域,用来反映均匀产热;HS2的中心设置在栅极靠近漏极一侧的边缘,宽度设置为0.16微米,用来描述产热的集中分布. 后面的讨论可以看到,HS2的宽度与栅极宽度基本无关,这个0.16微米适用于各种宽度的栅极.

下面这张图是在\(V_g=0\,\mathrm{V}\)时这两个区产热的情况,在\(V_d<2.2\, \mathrm{V}\)时,HS2的产热量基本为0,而HS1的产热量随着\(V_d\)线性增长;而在\(V_d>2.2\,\mathrm{V}\)后,HS1的产热量基本保持不变,此时增加的产热基本是由HS2贡献的,且HS2的产热随着\(V_d\)的增长而线性增长.

实际上这个\(2.2\,\mathrm{V}\)就是\(V_d=0\,\mathrm{V}\)时的饱和电压.

于是这个双热源模型可以整理成 \[ \begin{cases}P_{1}=I_{\mathrm{d}} V_{\mathrm{d}}, \quad P_{2}=0, & \text { for } V_{\mathrm{d}} \leq V_{\mathrm{dsat}} \\ P_{1}=I_{\mathrm{d}} V_{\mathrm{dsat}}, \quad P_{2}=I_{\mathrm{d}}\left(V_{\mathrm{d}}-V_{\mathrm{dsat}}\right), & \text { for } V_{\mathrm{d}}>V_{\mathrm{dsat}}\end{cases} \]\(V_d\)小于饱和电压的时候,此时总功率完全等于HS1的发热量;当\(V_d\)大于饱和电压的时候,HS1的发热量保持不变,此时剩下增长的功率都放在HS2的发热上. 所以可以看到,在总功耗一样的情况下,栅极越负,则器件需要更大的漏极电压才能维持同样的功率,产热就越发集中,此时HS2占据的总发热量就越大,导致结温就越高,这就是\(T_{max}\) bias dependence的基本图像.

模型验证

作者比较了几种不同layout的器件,不同的bias下电热耦合仿真以及双热源模型得到的温度场,一致性都很好. 当然作者也说了,很难用实验去验证,MicroRaman的分辨率只有500nm,而红外的分辨率只有3微米,这些设备测出的结温都要比模拟低很多,因此这种\(T_{max}\) bias dependence的实验结果也非常小,模拟值统一功耗不同bias差出了35K,实验值可能只有10K,要测出非傅里叶效应.. 那就更加困难了,因为它更加集中在热点的一小块范围内.

基于双热源模型的热阻模型

\[ T_{\text{max}} = T_0 + (R_{\text{sub}}+R_1)P_1 + (R_{\text{sub}}+R_2)P_2 \]

\(R_1\)\(R_2\)分别是HS1和HS2的热阻,\(R_{\text{sub}}\)是GaN buffer layer和衬底间的界面热阻. \(R_1\)相当于表面均匀热源发热,可以用一维热阻近似计算, \[ R_1 = t_{\text{GaN}}/(k_{\text{GaN}}L_{\text{finger}}W_{\text{finger}}) \] \(R_2\)就是熟悉的扩展热阻了,可以用无穷级数或者有限元去计算. \[ \frac{Q}{a}\frac{t_{1}}{k_{1}}+\sum_{n=1}^{\infty} \frac{8 Q \sin ^{2}\left(\frac{c \lambda_{n}}{2}\right) \cos ^{2}\left(X_{c} \lambda_{n}\right)}{a c^{2} k_{1} \lambda_{n}^{3} \phi_{n}\left(\lambda_{n}\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