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子BTE的离散坐标法
声子BTE的离散坐标法
最近读了一篇动理学的文章,鲍华老师前两天开源的Gift-BTE也是采用确定性方法求解的声子BTE。确定性方法从程序实现上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把方程离散好了以后,整套求解流程是高度成熟的,可以利用开源的软件去建模、生成网格、做后处理,自己要写的内容主要就是一个求解器,而且其中的一些数值格式、迭代算法也可以借用很多成熟的方案,当然缺点就是占用的内存可能偏大,因为BTE的维度很高,最后得到的网格是很多个维度的乘积。对于蒙特卡洛模拟来说,整套求解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要模拟一个方块,确定性方法关注的是把这个方块离散成的一个个网格,而蒙特卡洛方法关注的是方块的六个边界对声子的反射过程,所以整套前后处理过程都需要自己亲自来写,当然它的好处就是可以处理复杂的界面,不需要考虑收敛性,因为不涉及网格生成的过程。同时它是用抽样来代替了实际对动量空间的离散,占用空间比较小。即使不懂BTE也可以用蒙特卡洛方法很快地模拟出一些结果,因为粒子的图像很清晰,就是很多的声子能量团在体系里面跑,哪里声子多,哪里就热一点。
这里以一维薄膜稳态导热过程为例,介绍一下离散坐标法(DOM)求解声子玻尔兹曼方程(BTE)的想法,大家还发展了很多先进的格式和算法,不过最基本的思路应该都差不多。
声子BTE方程组
弛豫时间近似(RTA)下稳态声子BTE可以写成 \[ \boldsymbol{v}_{k} \cdot \nabla_r f_k(\boldsymbol{r})= - \frac{f_k(\boldsymbol{r}) - f_k^{eq}(T_p(\boldsymbol{r}))}{\tau_k(T(\boldsymbol{r}))} \] 其中\(f_0\)是玻色-爱因斯坦分布, \[ f_k^{eq}(T_p) = \frac{1}{\exp(\hbar\omega_k/k_bT_p) - 1} \] 这个方程描述了波矢态为\(\vec{k}\)的声子的运动,\(f\)的含义就是该波矢态声子的数目分布,\(f\)再乘上\(\hbar\omega_k\)就是这个态的声子的能量。\(\vec{v}_k\)是这个波矢态的群速度,在\(\vec{k}\)确定后,群速度就固定了。波矢空间\(\vec{k}\)负责描述声子的性质,驱动声子在实空间\(\vec{r}\)中运动。其中\(T\)就是基于局域能量密度定义的温度,\(T_p\)是在散射项中为了确保能量守恒引入的假温度,它是通过能量守恒方程来定义的。
我们在方程左右两侧都乘上\(\hbar\omega_k\),并引入参考温度,此时方程可以改写成, \[ \boldsymbol{v}_k \cdot \nabla_{\boldsymbol{x}} g_k(\boldsymbol{r})=\frac{g_k^{e q}(T_p(\boldsymbol{r}))-g_k(\boldsymbol{r})}{\tau_k(T(\boldsymbol{r}))}\quad\quad (1) \] 其中\(g_k = \hbar\omega_k \left[f_k - f_k^{eq}(T_\text{ref})\right], g_k^{eq} = \hbar\omega_k\left[f_k^{eq}(T(\vec{r})) - f_k^{eq}(T_\text{ref})\right]\),这时候\(g_k\)就代表相对于参考温度的偏差能量了。我们进一步认为平衡分布函数之差可以解耦为\(g_k^{eq} = C_k (T(\vec{r}) - T_\text{ref})\)。采用分布函数描述的基本图像是,实空间中某一物理量的值,是所有波矢态的声子贡献叠加的总结果。所以局域能量密度的表达式就是 \[ u(\boldsymbol{r}) = \sum_\boldsymbol{k} g_k(\boldsymbol{r}) \] 局域温度\(T\)就是通过局域能量密度来定义的, \[ \sum_\boldsymbol{k}g_k(\boldsymbol{r}) = \sum_\boldsymbol{k}g_k^{eq}(\boldsymbol{r}) = \sum_{\boldsymbol{k}}C_k (T(\boldsymbol{r}) - T_\text{ref}) \] 于是 \[ T(\boldsymbol{r}) = \frac{\sum_\boldsymbol{k}g_k(\boldsymbol{r})}{\sum_{\boldsymbol{k}}C_k} + T_\text{ref} \quad\quad(2) \] 接下来我们获得\(T_p(\vec{r})\)的表达式。热流的表达式可以写成, \[ \boldsymbol{q}(\boldsymbol{r}) = \sum_{\boldsymbol{k}}\boldsymbol{v_k}g_k(\boldsymbol{r}) \] 如果没有内热源,根据能量守恒,热流的散度为0, \[ \nabla_r \cdot \boldsymbol{q}(\boldsymbol{r}) = \sum_k\left[g_k(\boldsymbol{r})\nabla_r \cdot \boldsymbol{v}_k +\boldsymbol{v}_k\cdot \nabla_r g_k(\boldsymbol{r}) \right] \] \(\vec{v}_k\)与空间坐标无关,因为BTE描述的是某一个\(\vec{k}\)的声子的运动方程,当\(\vec{k}\)固定后,\(\vec{v_k}\)就是一个常数了,它对空间坐标的偏导数为0,此时热流的散度变成 \[ \nabla_r \cdot \boldsymbol{q}(\boldsymbol{r}) = \sum_k\boldsymbol{v}_k\cdot \nabla_r g_k(\boldsymbol{r}) \] 我们再回去看看式 (1),这实际上就是BTE左右两侧同时对波矢态求和, \[ \sum_{\boldsymbol{k}}\boldsymbol{v}_k \cdot \nabla_{\boldsymbol{x}} g_k(\boldsymbol{r})=\sum_{\boldsymbol{k}}\frac{g_k^{e q}(\omega_k, T_p(\boldsymbol{r}))-g_k(\boldsymbol{r})}{\tau_k(T(\boldsymbol{r}))} =\sum_{\boldsymbol{k}}\frac{C_k (T_p(\boldsymbol{r}) - T_\text{ref})-g_k(\boldsymbol{r})}{\tau_k(T(\boldsymbol{r}))} = 0 \] 于是 \[ T_p = \frac{\sum_{\boldsymbol{k}}g_k(\boldsymbol{r}) / \tau_k(T(\boldsymbol{r}))}{\sum_{\boldsymbol{k}}C_k / \tau_k(T(\boldsymbol{r}))} + T_\text{ref}\quad\quad (3) \] 所以我们就得到了采用确定性方法求解BTE的基本流程,首先,我们把声子的波矢空间离散成\(N\)个波矢态,这时我们就得到了\(N\)个方程 (1),通过边界条件,我们可以确定边界处的一些声子态的分布函数的值。比如对于等温的黑体发射边界,垂直于边界的声子分布就是边界温度所处的玻色-爱因斯坦分布。我们假设体系的初始温度分布,用这个温度分布,可以计算每个空间格点的平衡分布\(g_k^{eq}\)。有了\(g_k^{eq}\)和边界处的\(g_k\),我们就可以用一些数值方法去把方程 (1)去做离散,迭代出一轮新的\(g_k\),有了新的\(g_k\),就可以用式 (2)和式 (3)去算出新的\(T\)和\(T_p\),并更新出一轮新的\(g_k^{eq}\)。全部更新结束后,就可以继续将离散化的方程 (1)去做迭代,直到收敛。
离散坐标法
在离散坐标法里,我们求解的并不是\(g_k\),而是\(g_k\vec{v}\),能量通量,或者称为辐射强度,它最早是用来解辐射输运方程的,通过光子和声子的类比,我们也可以用它来求解声子的输运方程。热辐射和声子输运的一个典型区别是,光子在空气中传播几乎是没有色散的,不同频率光的群速度几乎一样,所以本质上和灰体近似下的声子输运是一样的。前一节已经提到过了,在求解声子BTE的时候,我们需要把声子的波矢空间进行离散,我们需要求解每个态\((k_x, k_y, k_z)\)的声子BTE,然后再通过平衡分布把它们关联起来。
而此时如果我们假设声子的性质是各向同性的,那么第一布里渊区里的波矢态就不需要用笛卡尔坐标\((k_x, k_y, k_z)\)来描述和离散,而是可以用球坐标\((k, \theta, \phi)\)。这时波矢大小\(k\)用于描述声子的性质,比如频率、比热容、群速度大小,\(k\)一样的声子性质完全一样,除了群速度方向不同,群速度方向则用\((\theta, \phi)\)来描述。这样在离散波矢态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波矢大小和立体角分开离散,这样会节约对波矢空间离散的成本,当然这里会出现一些坐标转换时的系数。进一步地,如果采用了灰体近似,那么声子的性质沿球的半径方向也是没有分布的,这时只对立体角进行离散就可以了。在各向同性的近似下,群速度方向和\((\theta, \phi)\)所指向的方向是一样的。但一定要清楚当使用DFT计算的全带声子性质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引入球坐标、引入立体角,本质上还是为了描述确定某一个声子态。也就是说虽然\(k\)相同的声子态的性质相同,但是它们本质上并不是同一个声子态,它们的分布函数是不同的。
对于薄膜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对于各向同性声子性质,方程 (1)可以写成, \[ v_k \mu\frac{\mathrm{d}g_{k, \mu}(x)}{dx} + \frac{g_{k, \mu}(x)v_k }{\tau_kv_k}=\frac{v_k g_k^{e q}(T_p(x))}{\tau_kv_k} \] 其中\(\mu = \cos\theta\),此时某个声子态就可用\((k, \mu)\)来描述。\(g_{k, \mu}v_k\)就是能流密度,或者说是辐射强度,我们把它定义成\(I_{k, \mu}\),此时方程可以写成 \[ \frac{\mathrm{d}I_{k, \mu} (x)}{\mathrm{d}x} + \frac{I_{k, \mu}(x)}{\tau_kv_k\mu} = \frac{I^{eq}_k(T_p(x))}{\tau_kv_k\mu} \] 采用迎风格式对对流项进行离散,让\(I_{k, \mu}(x)\)接收到来自上游方向边界辐射的信息, \[ \frac{I_{k, \mu} (x_i) - I_{k, \mu}(x_{i-1})}{\Delta x} + \frac{I_{k, \mu}(x_i)}{\tau_kv_k\mu} = \frac{I^{eq}_k(T_p(x_i))}{\tau_kv_k\mu} \] 于是可以得到\(I_{k, \mu}(x_i)\)的更新方式, \[ I_{k, \mu}(x_i) = \left[\frac{I^{eq}_k(T_p(x_i))\Delta x}{\tau_kv_k\mu} + I_{k, \mu}(x_{i-1})\right]/ (1 + \frac{\Delta x}{\tau_k v_k \mu}) \] 假设高温热沉在下面,低温热沉在上面,那么对于\(\mu>0\)的都按照上面这个式子去更新,对于\(\mu<0\)的都按照低温热沉的方向去更新。那么在获得了\(I_{k, \mu}(x_i)\)以后,怎么计算当地的平衡分布和温度呢?还是用式 (2)和式 (3),只不过这时候由于我们的变量是球坐标下的辐射强度,所以表达式略有不同,到这里才到了离散坐标法。离散坐标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辐射强度在某个立体角单元内不随方向变化,则整个立体角空间可被划分为多个控制角度,分别求解每个控制角度上的能流强度,最后利用加权求和得到当地总能流密度,\(\int I \mathrm{d}\Omega = \sum_{i=1}^N w_i I_i\), \[ \sum_k\sum_{i=1}^{N}w_i I_{k, \mu}(x_i) / 4\pi \mathrm{d}k= \sum_k I_{k, \mu}^{eq}(x_i)\mathrm{d}k \] 其中\(I_{k, \mu} = g_{k, \mu} v_k\)其实两侧还是对所有的声子态求和,只不过这时候我们是把总的波矢态拆分成了波矢大小\(k\)和立体角\(\Omega\),左侧里层求和是对立体角求和,外层是对波矢大小求和,加到一起就是对所有的波矢态求和。但是由于我们采用了离散坐标法,实际上我们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对立体角的积分,所以除以\(4\pi\)之后才是实际得到的能流密度。如果我们只对\(\mu\)进行离散,那么除以2就可以了,因为我们没有对\(\phi\)方向的\(2\pi\)进行积分。通过上面的等式,我们就可以分别计算假温度和温度了,在积分累加的时候我们需要乘上这一段的微元大小,
温度: \[ \begin{aligned} &\sum_{i=1}^{N}\frac{w_i I_{k, \mu}(x_i) / 4\pi}{v_k} \mathrm{d}k = \frac{I_{k, \mu}^{eq}(x_i)}{v_k} \\ &4\pi\sum_k \frac{I_{k, \mu}^{eq}(x_i)}{v_k} \mathrm{d}k= (T(x_i) - T_\text{ref}) \int_k C_k \mathrm{d}k \end{aligned} \] 假温度: \[ \begin{aligned} &\sum_{i=1}^{N}\frac{w_i I_{k, \mu}(x_i) / 4\pi}{v_k\tau_k} \mathrm{d}k = \frac{I_{k, \mu}^{pesudo, eq}(x_i)}{v_k\tau_k} \\ &4\pi\sum_k \frac{I_{k, \mu}^{pesudo, eq}(x_i)}{v_k \tau_k} \mathrm{d}k=(T_p(x_i) - T_\text{ref}) \int_k C_k / \tau_k \mathrm{d}k \end{aligned} \] 当然,在灰体近似下就更加简单了,没有了对\(k\)求和的部分,整个BTE求解的过程就少掉了一个维度,同时假温度和温度是没有区别的。
一维薄膜稳态导热
这里分别给出灰体近似和各向同性色散条件下采用DOM求解一维稳态薄膜导热过程的程序,考虑色散时,声子的性质来自于https://github.com/jeanphilippeperaud/1D_KMC_matlab/tree/master,灰体近似下,声子的性质采用
色散版本:
1 | import os |
灰体版本:
1 | import 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