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工作的方法
平时做科研的时候偶尔会对怎么工作有一些想法,断断续续地都记录了下来,在这里做一个持续更新的汇总吧,以后不知道该怎么推进工作了,就回来翻一翻。
在工作的初期尽可能扔掉所有的细节,让自己发现问题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把握清楚后,再逐渐细化考虑次要矛盾的影响。任何一个问题都存在着非常多的矛盾,认识一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把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弄清楚,而在于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有些同学刚接触科研感觉工作难以展开,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太执着于某个次要矛盾中的某个技术细节了。
钱学森当年给学生们的建议,
我想工程力学系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方面是精深的力学理论;另一方面是工程实际亟待解决的问题。你们必须以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要得到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工程师的欢迎。万万不可只发表论文,不解决问题,让工程师们觉得有你没有你一个样!
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深入实际。但到了现场,实际就在眼前,你也可能抓不到问题的要害。原因为何?缺少分析洞察问题的能力!怎样培养分析洞察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的确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思考,才能认识到某些本质的问题。。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2],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但是又不能单纯的阅读文献,实际上带着问题去阅读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个方式,和费曼学习法的输出过程差不多。
为什么要作社会经济调查?我们就是这样回答。因此,作为我们社会经济调查的对象的是社会的各阶级,而不是各种片断的社会现象。近来红军第四军的同志们一般的都注意调查工作了,但是很多人的调查方法是错误的。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这种调查用处不大,不能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明了社会各阶级的政治经济情况。我们调查所要得到的结论,是各阶级现在的以及历史的盛衰荣辱的情况。
似乎钻进牛角尖里的困扰,看起来比较好的解决方式是不要总想着它本身,而是要去找点更多的证据,帮助自己判断,暴露它的问题,找到新的出口。
不知道怎么做下去的时候,不要沮丧地困在里面,做一些累积性的工作来加深自己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就会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祛媚在听一些报告和阅读一些文章时很有道理,拉康说诗歌和小说中幻想的幸福不存在,和看起来一样困难一样好的工作也不太容易存在。只有祛媚了以后,才不会被什么东西所摆布,才不会沉浸到什么虚假的幻想和自卑当中。没到过清华的对这些prof或者学生有很多幻想,又或者对会场上那些政策和文件有什么崇敬,都是一些人制定的规矩而已,只不过走了些看上去好像是正规的流程,来将行为合理化。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写文章时,结果与讨论的描述要记得是为了核心论点服务,画一张差别不小的图,重点描述不是你们看啊差了这么多,而是差了这么多很好的imply了我的结论,关键是图片背后导致这个结果的结论,Figure的结果是为了支撑我的conclusion,而并不是我有一个conclusion,我用它去支撑我的Figure. 所以虽然之前整体flow是符合我的故事的,但是具体的部分是割裂开的。
工作虽然是必须从一个小点开始切进去,但是只局限在一个小点可能会忽视掉真正的问题,而最后过分强调自己关注的内容的重要性,让工作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怎么做就潜在地决定了怎么想,从而决定了做这件事情的效果是什么. 写beamer自然而然地就会组织section和subsection,以及每一页的frametitle,这会自然地引导自己重新组织要叙述的东西的逻辑和框架。伴随着这种组织自己对要说明的东西的认识是会加深的,但这种认识加深的结果并不是刻意追求的,而只是按照某套范式工作的必然结果,所以一定要逐步地优化总结出一些学习和工作的模式..
“这些结果没什么规律,说明里面的影响因素很多.” 所以当得到的一些结果没什么规律的时候,说明没有把这个问题的影响因素拆干净. 想不清楚一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没想清楚这个问题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和相互联系.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它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用blog的形式进行学习.. 每次有些东西有待学习,就列出一个待完成的blog..
读文章和写文章的时候真是感觉到叔本华写过的:“在一个思想丰富的人看起来是意味深长的事情,对于一个肤浅、头脑庸俗的人来说,却不过是平凡世界里的乏味一幕而已。” 同一个结果,同一张图,其实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做一些有益的分析,给出一些insight,比如说我以从三个层级去描述某个系统,那同一个结果至少可以给出三种分析,而这三种分析组合到一起,可能会得到一些更加深刻的想法,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某个事情。
写Results和Discussion三个层级,描述,分析,推广。分析是核心,怎么描述,实际上对应着要分析什么,怎么分析显得内容丰富呢,用不一样的观点和层级描述同一件事,为什么要推广呢,要让自己的分析和说理是有用的,写了这么一大堆,真正有用的感兴趣的还是基于这些我们以后仿真的时候应该怎么考虑,以后在设计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这提升了分析的价值。
写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工作还没做,文章就要先写,做东西想一想这个故事重要的地方是什么,可能就会发现自己偏离轨道了,纠结关注的问题根本不重要,就会省去很多时间,把自己拉回来,越写思路是越清楚的。这其实也意味着不要想着一遍写好,先迅速搭起一个架子,然后基于这个脚手架去帮助自己思考,一遍又一遍地去迭代修改,就像刷车一样,先用大的喷头,再用小喷头清洗小的地方。
老板经常的一个思考方式是分层,听老板Comment的时候经常体会到这点,很多东西是乱的,怎么能让自己想清楚呢?帮自己建立一个架子,每个问题到底是属于哪个层级的,他们之间彼此的逻辑和上下级关系是什么,打扫干净分类插到对应的层格后,问题变得清楚,到底应该怎么分析,怎么做,也都有了想法。很多研究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喜欢混在一起回答,或者分析的时候混在一起分析,这也是被马科长的风格影响太大了。
我越来越觉得写文章和讲故事就像这张图一样,做得同一件事情,其实可以有很多个方面的创新点,比如方法上、对象上、比如A对Si做了这个分析,你把他用到GaN上,这个可能算是Motivation,但这种迁移式的工作,价值看起来会非常低;但如果说是从GaN开始写,人们针对GaN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忽略了在Si中考虑的这个事情,但是不要刻意去强调人们已经在Si里研究过了,虽然本质上还是迁移式的工作,但是看起来是大大填补了GaN这个领域的空白。就像下面这种图,可能一个角就代表着一个方面的创新强弱,一个没有经验的人,他会随便找一个角度写进去,甚至各个角度可能会混乱地穿插到一起,而一个经验丰富的writer,会找到一条最好的路径,最大发挥编造故事的潜力。同样的内容,完全可以呈现出更好的结果。
刚接触一个东西的时候,不要在乎系不系统,科不科学,先做进去让自己至少看起来习惯这些方式,之后再考虑重新整理这些框架和细节。如果最开始就想着系统地去做什么,大部分情况下就会因为目标太过宏大而什么都做不了。前面这一段混乱的时期是很重要的,就像写文章一样,前两篇文章的质量肯定是比较差的,但是只有写了这些差的东西,做了些没用的结果,采取了些非最优的方式,才能够为后续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和经验,从邓小平和赵紫阳开始的改革也差不多是这样一个过程。大水漫灌,野蛮生产,折腾到稳定以后,再科学发展。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没法通过加深认识的方式加深认识,只有通过构建某种事情的方式来加深认识,意义是通过行动构建的,而不是通过某种方式直接获得意义。
投稿之前:
检查参考文献的大小写,Latex会有这个问题
引用目标期刊的几篇文献
检查基金号和作者信息邮箱
评语和发言稿:
先给老板一个初稿,总之就是Leader可以不做,但是不能因此我不做了.. 杨修..
打工仔做出决定必须请示Leader..
认识到写文章做科研整个讲故事的过程,就算是研究生入门了,但是怎么把故事讲出高度,也就是说从更高的层面去构建自己的故事,这个是入门以后更进一步要做得事情。实际上真正能从更高层面上去构建一个框架,把自己的故事放到里面,这本身就会促成自己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这时开始,我的工作不在只局限于我所面对的这一个小问题,而是整个领域里起到的促进作用。这个时候从某个历史小故事,上升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时候自己对一个领域的思考,自己工作的方向,都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物自体”,只能通过某些框架,去把我们观察到的内容用这个框架去作构建。其实最后堕入到了我们到底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我们能够认识的仅仅是结构和现象,仅仅能够通过结构来描述现象世界,永远无法知道现象背后的物自体本身。。
中国的领导讨厌失控的感觉,他们喜欢的是这样的状态,员工充满工作的好奇和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所从事的工作,必须100%是由老板所指定和清楚的。即使你做出了什么从净层面上有益于集体发展的,但是领导没有过目,他会感到不满。在这个体制下,在一个团体里做自己觉得有益于团体的发展的事情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一定要让领导拍板让领导知情了这个事情对自己才是有用的,没有办法。没有经过领导做出了对集体有用的事情,在这里简直是舍身成仁。小事不值得请示老板但对大家有益的事情上绝对不要多做,如果这件事对整体非常有益或者如果在自己职责之外但是自己不做的话会对以后的自己造成麻烦,一定要先经过领导,而且在请示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地把这件事情包装成符合领导的利益。另一方面,维护好领导的尊严会让自己过得轻松一些,就像party secretary,谁都知道那个会的投票没有任何实质作用,但是维持这个架子对领导来说是很重要的。比如要请领导做些事情,要把领导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提前做好,然后委婉地告诉领导自己草拟了什么东西,是否这么做由他决定,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他看都不会看就这么定了,但是这样做会满足了领导觉得自己兢兢业业恪守职责的尊严和心理。在这个地方,纯粹为了效率和发展做事情是没有任何前途的,想要真正做点事情,必须先从让领导舒服满意的角度来构想一件事情,然后尽力在服务领导的同时,争取做点正事,当然不做正事也没人会在意。Anyway总结一下:
- 必须满足外宣上的正义,假设领导是一个像党章上一样的人,来确保表面上每一个环节都是存在的。
- 必须照顾好内参里的实质,面子上保证程序正义的同时,在暗处做好另一套为领导服务的准备。
- 想要过得顺利一点并且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贡献,必须在满足上面两点的同时,巧妙地将提议和想法包装成符合领导的利益和期望,从而在满足领导的同时尽可能地推动正向的改变和发展。
用问题帮助自己去厘清文章或者博客的结构,把问题再改成陈述句就回来了,这也是潜在的费曼学习法。
真正觉得这些东西没什么意义以后,反而才能体会到学习和体验的快乐,因为这时候不再是被异化的学习和劳动了,反而能感受到里面的乐趣..